流星加速器兑换码 请停止谩骂这位7岁的男孩! 前段时间,一位妈妈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儿子录网课视频作业的监控录像, 谁知引来了网友们的口舌之战。 录像的大致内容如下: 在没有成年人的看管下,7岁的汉堡对着平板的摄像头朗读古诗, 读了一句后,字儿念错了,只能重新再来。 进行的并没有想象中顺利,汉堡又再次卡壳。 终于到了快成功的时候,又说错了。 这个时候,汉堡突然崩了,小拳头朝电脑一砸,仰头大哭起来。 一边流着眼泪,一边去门口望了望空无一人的家,又拐回坐在椅子上小声嘟囔: “我不想上小学,我不要上小学...” 就这样大概半分钟的情绪低靡后,或许是情绪调节好了, 他突然重振旗鼓,擦干眼泪又开始新一轮的录制, 不断的调整,他终于准确无误的把古诗背了下来,接着有耐心的坐下又检查了一遍。 一夜之间,此视频在网上掀起了轩然大波。 有人给汉堡高度赞扬, 在发泄情绪之后又努力完成,自控能力很强。 也有人吐槽瞎矫情, 4句古诗都读不会还想哭,现在的孩子是不是只能亲亲抱抱举高高? 虽然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, 但用成年人的眼光和标准,去评判一个还在成长中的孩子, 这优越感找的,不妥当吧? 02 “背几句诗就崩溃了?不想上学可以以后进厂打工。” 在键盘上轻飘飘的敲出这几个字时, 千万不要忘记,你小时候上课被老师叫起来朗读课文时的局促不安。 更别说在网课的规矩里,孩子们要面临的不仅仅是念书这么一件事,而是一串连锁行为: 整理好电子设备、找好镜头、卡点按视频,熟读。 著名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,孩子从出生到成熟的阶段,遵循一定的规律和顺序,不是一蹴而就的。 在7-12岁间,才形成对具体事物进行群集运算,简单来讲就是能系统、全面的做些事。 但由于摆脱不了具体事物或形象的支持,所以,还是零散的、孤立的,难以组成完整的系统。 视频中仅有7岁的主角汉堡,一个人在家,能一次性完美的把所有流程做到完美,真的非常困难。 当网友指责他矫情、没有抗压力时,是否真的注意到他最后还是坚持着完成了作业,并且耐心的检查? 用成年人的思维对孩子进行降维打击,说白了,这就是教育版的“何不食肉糜”吗? 在录制作业之前,孩子已经一个人在家呆了多久?做了多久的功课? 当天有没有上其它的辅导班?会不会已经到了当天体力和脑力运作的极限? 隔着屏幕的各位并不清楚, 可这些都会成为压死骆驼前的最后一棵稻草。 孩子也会像成年人一样,有暂时的负面情绪, 状态良好时,能把作业漂亮的完成,并不令人惊讶。 状态不佳时,调整心态去奔赴目标,才是真的优秀。 因为良好的调节能力才是伴随一辈子的品质。 03 当然,不被允许有负面情绪还不算最气人的, 最让人开眼的是,有网友对7岁孩子发起人身攻击: 书不会读,就是笨。 很担心孩子的父母看到这些评论,会不会气昏过去。 孩子的成长特点是有差异性、阶段性和不平衡性的。 就像有些花适合生长在寒冷的北极,有些花喜欢生长在高温的热带。 有些发育的比较早,有些发育的比较晚, 或许它们不会在同一时间盛开,但它们终究会绽放。 前段时间,小s带着三个女儿出席活动的视频活跃在各大视频平台。 要知道,曾经热衷于在社交平台上晒娃的小s经常收到恶意评论: “没有一个随了妈妈的长相,五官都好难看...” “丑的罚款” 就连小s也发合照搞怪自嘲过:我们谁比较丑? 老大和老二出落的越发有个人特色,前者长了张高级厌世脸,像杂志里的高定模特,后者说话嗲嗲的,甜美可人。 长相在三姐妹里最不出众,也最不被看好的许老三, 一张嘴全是梗,犀利毒舌,把小s怼得无话可说,逗乐在场所有媒体记者。 评论区都在高喊她可以接妈妈综艺女王的班了。 这一幕放在几年前,估计都不敢想。 尊重不同孩子的差异,保护每个阶段的他,才能心理健康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区,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。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都说过,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。 更别说比植物更加有思想、有趣的人类了。 那些只是通过网络上这仅仅2分钟不到的视频内容,就将孩子一辈子否定的人, 内心到底有多黑暗啊? 04 演员孙俪曾在微博上分享过自己的育子心得: “当孩子有不满、愤怒、悲伤的情绪发生,他需要的只是你的一个拥抱,不要说教,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、支持他、鼓励他...” 家长喜欢追随明星的教育方式,却远远做不到最基础的共情。 调查显示,高达90.6%的受访青年坦言父母对自己进行过言语上的打击式教育,45.4%的受访青年表示持续到中学: 一点XXXX事,都做不好,我真服你了; 要是我,XXXX做的比你强一百倍; 这么简单的问题,还需要我教你? 这些父母与孩子沟通时的高发对话,映射的是成年人身为父母时,稀缺的同理心。 当父母无法引导孩子的负面情绪进行及时的消化排解时, 社会上的有害垃圾就会乘虚而入,成为他们的“老师”。 2014年,"校园诅咒卡"在学校周围的小商店里热销,有店主说,有些孩子一次能买4、5包。 这些卡面上不仅画着凶巴巴的人物造型,还能进行各式各样的低俗填空: “我诅咒___考试0分” “我诅咒___失意时摔死” 与其说是宣泄,不如说教会孩子如何刻薄和歹毒。 看,你发现没,如今很多自媒体都在教导成年人拥有同理心, 试着共情朋友、共情陌生人、共情另一半, 却从未告诉他们学会共情孩子。 05 汉堡的经历,难道不是儿童视角的”成年人生活“吗? 在一次次的失意、无助、崩溃中,忍耐、坚持和调整。 引得很多年轻人都在评论区感同身受: 我就是这样,表格做错了,做了好几次还是被打回来重新做,在办公室不好意思哭,跑厕所哭完了再回来; 不满意现在的生活,抱怨之后还是要过现在的生活; 每个年龄阶段都会衍生出不同的烦恼, 虽然痛苦的样子五花八门,但痛苦的感觉却是相同的。 每个家长都想望子成龙,望女成凤,用高标准来严格要求。 能理解。 但在此之前,别忘了每个孩子都是普通人,天赋异禀是种美好的假设。 智力和能力可以慢慢增长,但不换位思考的打击或指责, 只能让孩子的状态越来越差,与其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, 其他毫无帮助。 生而为人,给自己时间的同时,麻烦也给孩子留下一些时间。 他们需要等一等! ![]() |